中文書名: 天使走過人間:生與死的回憶錄
原文書名: The Wheel of Life: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
書籍作者: 伊莉莎白. 庫伯勒-羅斯/著
書籍編譯者: 李永平
出版單位: 天下文化
出版年月: 1998年06月26日
版 次: 再版九刷版
一●相關書訊:
人類來自同一根源,回到同一根源。
我們都必須學習人生最重要的一課,是如何愛別人和被愛,毫無條件。
一生中,你經歷過無數苦難,做過無數噩夢。你把這些苦難看成上帝的懲罰,然而,事實上它是上帝賜與你的機遇。它讓你成長,而成長是人生的唯一目標。
她,伊莉莎白˙庫柏勒-羅斯,來自人間天堂-瑞士,溫暖柔軟的愛心,撫慰臨終病患的無奈與無助;無愧無懼的勇氣,面對死亡過渡的徬徨與迷惘。
生命究竟是什麼?死亡到底存不存在?
她,彷若天使,以一生的光與熱,為病人付出與貢獻。
二●內容摘錄:
人生的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是孤立的,彼此之間不相關聯。然而,經驗卻告訴我,人生中並沒有偶發的、純屬意外的事件。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,「注定」要發生。(P3~P4)
如果你把大峽谷遮擋起來,不讓它遭受風雨侵蝕,你就永遠看不到風雨在岩石上雕刻出的美麗圖形。(P6)
「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希特勒。」環境和際遇有時真會使人做出可怕的事。(P90)
三●我的觀點:
死亡,一個在一生中都無法避免的過程。在看這本書之前,我有時會問自己:什麼是死亡,人又為什麼會死呢?如果有一天,當死亡來臨時,又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呢?但這個問題,我始終找不到答案。
人生就像上學。老師給你很多功課。你學得越多,老師給你的功課越難。人一生中所遇到的挫則與失敗,既然無法迴避,只好坦然面對,除次之外又能怎麼樣呢?
未經寒撤骨,哪得臘梅香,沒有痛苦就沒有歡樂。就像作者比喻的:如果你把大峽谷遮擋起來,步讓它遭受風雨侵蝕,你就永遠看不到風雨在岩石上雕刻出的美麗圖形。
這本書的作者,伊莉莎白˙庫柏勒-羅斯醫生,她是一位一生都奉獻給醫療事業的女人。她為飽受戰爭摧殘的人民在戰後重建家園、到戰地救治傷患、照顧被其他醫師放棄的病人,他為愛滋病人得到應有的重視,使得原本慘無人道的監獄脫胎換骨,變成一間溫馨的、充滿愛心的愛滋病受刑人療養中心,他主持無數個研討會,教導醫師和護士對病人要更有愛心。在三十五年的醫師生涯中,他從不曾向病人所取任何一分費用,他幫助過無數個需要他幫助的病人。而諷刺的是,就在他晚年因中風而最需要醫療照顧時,卻被告知:醫療保險公司不肯支付醫療費用。她質疑,難道這就是現在的醫療制度嗎?做決定的,盡是那幫成天坐在辦公室、從不跟病人打交道的官僚。他們只會批閱公文,卻不懂得關懷別人。她認為,現在醫療界的價值觀已經被扭曲,完全走樣了,在這個醫藥越來越繁雜、醫療設備越來越先進的時代,為什麼病人得不到希望,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呢?醫學的目的是在治療病痛,而不是在經營企業。醫生、護士必須體認,他們代表人類的良心,他們必須幫助人們紓解病痛,不論貧富,無分種族。
她探討死亡,將即將臨終的人的經歷分成五個階段。首先是否認和震驚,否認是一種自我防衛,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時,人們採取的一種正常的、健康的因應方法。否認行不通時,取而代之的是憤怒,在這個階段病人不在追問:為什麼是我呢?而是質問:為什麼不是他呢?接下來他們會進入討價還價的階段:請求上天讓他們活到孩子唸完高中吧,那時我的女兒已經長大了。完後,他們開始沮喪,病人領悟到:他將失去所愛的一切。如果我們能幫助他們完成未了的心願,幫助他們度過上述的幾個階段,那麼,病人就會進入最後的境界:接受。這個時期是寧靜的、沉思的、任命的,充滿安詳的。
作者認為傳統定義中的死亡,事實上並不存在。她覺得除了肉體,人也有靈魂和精神。生命的存在有更高的理由,而不僅僅是填飽肚皮,熬過這一生而已。她認為生命是永恆的、綿延不絕的。當我們完成我們奉命來到人間從事的工作,我們就會脫離禁錮我們靈魂的肉體,如同蝴蝶破繭而出。她認為,死亡只是一個過渡,從這個世界過渡到一個沒有病痛、沒有煩惱的世界,只要有愛,人生的一切都變得可以忍受。
我在這本書得到的,不僅僅是作者或那些絕症病人所要表達的臨終的感受、死亡的感覺。他們所要表達的是: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該做卻都沒做的,等到他們病了、身體虛弱了、親人過世了,才開始後悔,一切都太遲了。人生中哪些東西是真正有意義的,這些東西都跟死亡無關;它們關係到生活跟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