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EasyReadMore##

中文閱讀報告-碧血劍

文書名: 碧血劍
原文書名: 碧血劍
書籍作者: 金庸
書籍編譯者:
出版單位: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出版年月: 1987年2月1日
版  次: 初版
一●相關書訊:
書中主角袁承志練就一身好功夫協助闖王推翻大明,阻擋滿清韃子入關,好爲父親袁崇煥報仇,解救人民於人間煉獄,後來闖王奪取駐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愛妾陳圓圓,致使讓大清入關,袁承志等人心中悲痛,意興蕭索,齊到洋人相告南方的一個島,在海外開闢一個新天地。


這本書為金庸作品集之《碧血劍》,《碧血劍》也曾翻拍過電視劇及電影,讓喜愛金庸小說的書迷,對書中人物記憶深刻,也對故事片段更為深刻。

二●內容摘錄:
他讀書有限,不能如孫仲壽那麼駢四驪六的大做文章,當下微一沉吟,振筆直書:「黃龍未搗,武穆蒙冤。漢祚待復,諸葛星殞。嗚乎痛哉,伏維尚饗。」(P.35)


萬里霜烟迴綠鬢 十年兵甲誤蒼生 (P.736)

三●我的觀點:
在金庸作品集中,我最喜歡的一部故事內容莫過於《碧血劍》了,它是加入一些歷史情節,而編制成故事重要情節,其中有崇禎皇帝在煤山(今景山)自縊;李自成造反打下京城,坐江山,卻和崇禎一樣昏庸,自毀江山;還有一爲是抗清的薊遼大將袁督師袁崇煥,因為皇太極使反間計,而使袁崇煥入獄,斬首示眾。


其實崇禎之所以殺了袁崇煥,並不只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那麼簡單。如果是出於一時的誤信,可說他只是愚蠢。然而崇禎於十二月初一將袁崇煥下獄,到明年八月十六才處死,中間有這麼長一段時間可以深思熟慮。崇禎曾幾次想放了袁崇煥,要他再去守遼,然而為什麼終於殺了他呢?顯然,崇禎不肯認錯,不肯承認當時誤中反間計的愚蠢,他並非心中懷疑他要當叛國賊,只不過要隱瞞自己的愚蠢,就這樣喪失了一名為國為民的好臣子。話雖如此,就算那時袁崇煥尚未被處死,也是難逃一劫。崇禎是一位疑心病極嚴重的皇帝,他孤獨的很,身邊沒有一個人可以商量,因為他任何人都不相信。北京城快被李自成攻下時,崇禎曾寫了「文臣個個可殺」六個字,他在自縊之前,寫了一道血詔,留在宮中,對李自成說,「這一切都是羣臣誤我的,你可以碎裂我的屍體,可以將我的文武百官盡數殺死。」可見他始終認為一切過失都是在文武百官身上,痛恨所有為他辦事的人,這樣如此的昏庸,死之前還不認錯,可謂哀哉也。


崇禎的疑心病和昏庸讓我感到又好笑又好氣。


書中描述袁崇煥就像是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,他有巨大的勇氣,和敵人作戰的勇氣,道德上的勇氣。他沖天的幹勁,執坳的蠻勁,剛烈的狠勁,在當時猥索萎靡的明末朝廷中,加倍的顯的突出。這句話真是用的果真據實,實至名歸啊!


作者說,《碧血劍》中的袁承志在性格上只是一個平凡人物。他沒有抗拒艱難時世的勇氣,受了挫折後逃避海外﹔而袁崇煥卻是真正的英雄,大才豪氣,籠蓋當世,即使他的缺點,也是英雄式的驚世駭俗。他比小說中虛構的英雄人物,有更多的英雄氣概。但是我覺得袁承志如果像他父親一樣擊退清兵,或是有著反清復明的行動那樣豈不是又有許多壯烈犧牲的人,不停的惡性循環,袁承志應該是抱著不管是誰坐江山,只要百姓安居樂業,就是一個好皇帝,大清總比大明好多了,至少百性不會是那麼民不聊生。


《碧血劍》在於愛情與感情方面,就顯得不拖泥帶水,這也是我喜歡這本小說的其中要點,書中的女配角們都喜歡袁承志,但最後作者讓她們都有了安待之處,讓溫青青和袁承志有情人終成眷屬,省下很多的麻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