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閱讀報告-三國演義

中文書名:       三國演義
原文書名:   
書籍作者:     世一圖書出版中心
書籍編譯者:   
出版單位:     世一
出版年月:     2007年09月13日
版  次:     初版版
一●相關書訊:
三國演義這本書,不僅可供休閒娛樂,更有人把它視為軍事、外交、政治上的指導方針。胡適先生曾大力推崇此書,他說:「……三國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教育上,沒有一部比得上它的魔力。五百年來,無數的失學國民從這部書裡,學得了做人與應世的本領。」毫無疑問的,三國演義可說是中國文學遺產中的瑰寶。
羅貫中吸取話劇本﹝說書藝人的話本﹞、戲曲﹝元雜劇中的三國戲﹞中三國演義的精采內容,再參照 三國志 的歷史資料﹝如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文﹞,。

二●內容摘錄:
有關描寫三國的故事,早在唐朝以前就已開始流傳了,隋朝《大業拾遺記》曾記載隋煬帝觀看曹操譙溪擊蛟,以及劉備躍馬過檀溪的雜戲。到了唐初,劉知幾的《史通》又有「死諸葛能走生仲達」的故事,晚唐詩人李商隱《驕兒詩》亦有:「或謔張飛胡,或笑鄧艾吃」的詩句。當時人們每每聽到劉備敗走,便蹙眉流涕,聞曹操敗,便喜,由此可見,以劉備為正統的三國故事在唐朝以前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,而且連孩童都在談論三國的人物。唐朝以後,「說話」的風氣逐漸盛行,三國的故事自然成為說話人最常用來發揮的題材。宋朝孟元老的《東京夢華錄》中有記載霍四究說三分之事。霍四究就是善說三國故事的人。

這書講述東漢末年,天下大亂,草莽英雄、封建諸侯爭著謀奪天下,演成魏、蜀、吳三國相爭,最後以魏平定蜀,魏將篡魏、建晉,再滅吳作結。

三●我的觀點:
三國時期人才輩出,英豪薈萃,正所謂亂世出英雄。這個時代造就出了許多傳奇人物的英勇事蹟。俗話說:「男不看(三國);女不看(紅樓)。」然而三國中的男人故事,卻足以令後世男子嘆為觀止,望塵莫及。而又有俗話說:「少不看(水滸);老不看(三國)。」古人認為少年人血氣方剛,怕她們看完水滸傳後會逞勇鬥狠;至於歷經世事百態的老者,看了三國後,恐會老奸巨猾。這些俗語看來雖有些偏頗,但也表示出了這些書的重要性。



三國演義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歷史章回小說。他的英譯為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(三國浪漫史)。再三國時代,許多能人志士雖然處於亂世,卻仍能怡然自得,雄放豪邁不受外界拘束。如諸葛孔明,還未投身政戰前,在臥龍岡種田、寫歌做詩,任真自得。



而三國演義描寫的美一場戰爭,並不是千篇一律的描寫兩軍如何廝殺、對陣。而是將古代兵法中的示形、造勢、謀攻、伐文、廟算,用術、初奇、用間、詭道等,栩栩如生的呈現在讀者眼前,彷彿置身於古戰場,駕馭在戰馬上,奮勇殺敵。不僅僅如此,連人物間的用詐與用奇,以及國與國之間的伐謀與伐文,甚至連君主的統馭之術和將士的修養,無一不是描寫的淋漓盡致。



羅貫中,寫這本書最精采之處在於人物上的刻畫,此一時期的著名人物,成千上萬,但羅冠中卻能把每個人的特點、個性、甚至樣貌都深刻的描寫出來,活潑化的三國裡的每個人物,如:曹操的奸險、孔明的智謀、關羽的忠義、張飛的草莽、劉備的能德、趙雲的神勇、、、。就拿孔明來做例子,當年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相助,也才二十歲,但是已是腹中五車的能人了,他先後替劉備打下了巴、蜀等地,在赤壁一戰中,又大敗曹軍,使得天下三分,奠定了蜀國日後的大業。直至劉備在白帝城託孤,孔明仍一心忠義,輔佐那無才的阿斗。而他寫下的出師表,道盡了他一片忠心,讀者無不落淚,最終六出付出岐山,因為軍務繁瑣,而星落五丈原,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,千古流傳被後世稱揚著。



而從古至今許多偉人也都是把三國演義奉為治事寶典,清太祖努爾哈赤在青年時便熟讀三國演義,從中學習,這也是他能統一滿族、創業立身的重要原因。而其子皇太極,更愛讀三國,甚至將他頒發給諸王和滿族大將,要他們身體力行,已至於日後能一統中國。而一些女中豪傑─秋瑾、趙一曼,也都是看了三國後才毅然決然的投身軍務。而那紅毛軍頭子─毛澤東,更是惜三國如命,兩萬五千里長征時,只帶了一本三國演義便逃亡去了。更有許多日本企業家,訓練員工時,明確規定須熟讀三國演義,學習其中的經驗。



我是一個十分忠誠於三國的讀者,喜歡人物間的巧計繆術、武將們的馳騁沙場,在千軍萬馬中,如入無人之地。而三國演義的真正魅力所在,在於人與人之間如何用心來經營彼此的關係,學習效法之中的忠誠、禮義、仁德。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。也才不辜負這本千古鉅作。